郵箱登錄 服務大廳 信息服務 圖書館 ENGLISH
山或许況
鄧從豪

鄧從豪1920年10月10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1998年1月17日于济南逝世,生前任PP电子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PP电子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鄧從豪院士是今世著名化学家,专长量子化学与分子反映动力学,在配位场理论要领及电子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结果受到中外化学家的高度评价。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0余篇,出书学术专著及教材5部。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事情者称谓。

鄧從豪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幼年的他经历了贫穷的磨练,深受其父优良品格的熏陶,把“高昂向上”、“做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鄧從豪天资聪慧,学习特别优秀,1935年以优异的结果考入南昌一中,成为其时崇岗乡唯一的中学生。在校期间,他读了《牛顿传》和《居里夫人传》,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启发,立志攀登科学岑岭。1938年他被保送本校高中,学习很是刻苦,放假回家则尽力资助父亲干活,乡亲们亲昵地赞美他既是“洋学生”,也是“泥腿子”。1941年夏天,鄧從豪千里迢迢步行到厦门大学投考,并以优异结果跨入了这所著名学府。

在厦大求学的四年中,他不仅以优异结果读完了化学系的全部课程,而且选修了数理系的绝大部门课程。每当回忆起在厦大求学的艰辛岁月,他总要深情地谈到两位物理化学授课老师傅鹰教授(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长)和蔡启瑞教授(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他说:“傅老师和蔡老师深入浅出的讲学、勤奋刻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正是由于两位老师的教诲,使我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大学结业后鄧從豪即开始自学量子力学,并选定了量子化学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偏向。1945年夏,鄧從豪从厦大结业,先受聘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开办的集美中学,次年秋回到了母校南昌一中,冬季再到南昌中正大学化学系任教。因加入学生的爱国运动,1947年他被学校政府解聘,这促使了他北上PP电子大学任教的决心。在齐鲁之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为人民教育事业和科學研究奋斗了近五十度春秋。

鄧從豪教授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导师。50年来,他曾先后在PP电子大学化学系、物理系和光学系教学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二十余门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有些课程是在全国首次开设的。

鄧從豪教授的授课特点是偏重推理,逻辑性强,思想严密,内容新颖而充实。他影象力惊人,授课不用讲稿,总是适时地介绍海内外同行及他本人的最新科研结果,使听课者很快地进入本学科的前沿。有一次他患了病,右肩肘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定时给研究生上课,右手抬不起来就用左手写,一堂课下来累得脸焦黄,出虚汗。他常说,凡事贵在坚持,要有择善顽强的精神,如果碰到一点困难就放弃,乐成不会向你招手。鄧從豪教授治学精神和授课气势派头影响了一代人,他指导出来的研究生和他的助手也都承袭了这种传统。因此,由他建设并领导的理论化学研究室,学术思想活跃,民主气氛浓厚,开课质量高,科研结果大,是绝不奇怪的。鄧從豪教授学风严谨,科学思想深邃,研究结果累累。但他更为重视科學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总是抓住科学前沿的要害性问题,力争取得重大结果。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都具有很是高的水平,其科学价值及对学科生长的孝敬都为国际海内同行专家所公认。鄧從豪教授是海内外著名的量子化学家,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从50年代初他就开始了理论化学的研究,并在这一崭新学科领域里辛勤探索了半个世纪。1963年至1965年,他加入了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主办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这期间,他从事的“配位场理论研究”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70年代末,他所提出的“过渡态和产物态相互作用的矩阵元”被学术界称为一条新的化学动力学原理。鄧從豪教授在物理学、光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1979年他在物理学报上发表的“自发辐射的线宽与原子能级移位”一文为克服光子场发散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电子相关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量子化学理论中重要而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80年代以来,鄧從豪教授主要从“选择相关函数的条件”、“修正的Hartree-Fock方程”等差异角度研究电子相关问题,经过近二十年艰辛卓绝的探索,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以超球坐标下的超球谐和广义拉革尔函数两个完备基作展开,获得了对多电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该要领开辟了严格求解多体化学体系的新途径,为精确理解与电子相关有联系的化学物理问题奠基了基础。

鄧從豪教授先后肩负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项目和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PP电子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6、1988、1990年三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获得PP电子省劳动模范称谓,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事情者称谓。

鄧從豪教授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从1956年起,他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光学系的主任、副主任,从1980年起,先后担任过PP电子大学副校长、校长。作为一名教师,他竭尽全力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名行政领导,他高瞻远瞩,驾驭全局,各项事情井然有序、蓬勃生长,他时刻眷注青年学生的康健生长,教育他们德智体全面生长。知人善任、奖罚恰当是鄧從豪教授做行政领导事情的一个突出特点。1962年化学系有一位应届结业生,智慧勤奋、结果优异,但纪律松懈,说话偏激,结业分配时,某些领导曾提出处分该生,时任化学系副主任的鄧從豪教授则力主教育从严,处置惩罚从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主张免予处分。在鄧從豪教授的坚持下,这个学生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并于1997年庆幸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数次应母校邀请回PP电子大学讲学,每次谈起邓老师给予他的教育和敬服时,都是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没有邓老师的体贴敬服就没有他的今天。

鄧從豪教授十分强调学风、校风和作风建设,在担任PP电子大学校长时提出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16字目标。他曾多次率山大代表团会见英、美、日、澳、加等国,考察发达国家的教育与科學研究,建设校际交流与相助关系。他身体力行,不仅自己治学严谨,作风正派,还善于倾听下级、学生和教職工的意见。鄧從豪教授还十分注意培养、奖掖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自学本事与独立开展科學研究的能力。他不仅毫无保留地教授知识,解答疑难,一丝不苟地为学生和青年教师审阅、修改学术论文,指导他们进行科學研究,而且用由他主持的科研结果所获得的资金建设了“青年理论化学研究基金”,奖励做出优秀研究结果的研究生和青年理论化学事情者。鄧從豪教授历经磨难。在1959年的那场所谓“反右倾”运动中,他曾被扣上“走白专门路”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剥夺了化学系副主任职务。在“文革”动乱中,他又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身心倍受摧残。但是他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极其困难的情形下进行科學研究,顶着压力为青年教师开设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鄧從豪教授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育事业中去。许多追随他事情多年的助手和学生发出由衷的叹息:邓老师不仅教会我们做学问,而且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聯系我們
地址:中国PP电子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傳真:(86)-531-88565657
值班电话:(86)-531-88364701          
     
舊版回顧
  • 關注微信
  • 關注微博
  • QQ校園號
  • 關注抖音